一、 定義
麻醉深度監測儀是一種用于實時監測和評估患者在全身麻醉狀態下中樞神經系統抑制程度的醫療電子設備。它旨在幫助麻醉醫生更精準地控制麻醉藥物用量,避免麻醉過淺(術中知曉、體動反應)或麻醉過深(循環呼吸抑制、蘇醒延遲、潛在神經損傷),提高麻醉安全性和質量。
二、 目的與意義
預防術中知曉: 這是最重要的目的之一。術中知曉指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存在意識,甚至能回憶手術過程,可能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麻醉深度監測能顯著降低其發生率。
優化麻醉藥物用量:
避免過深麻醉:減少麻醉藥物副作用(如心血管抑制、呼吸抑制、蘇醒延遲),降低術后認知功能障礙風險,加快術后恢復。
避免過淺麻醉:防止體動反應、應激反應(高血壓、心動過速),確保手術平穩進行。
提高麻醉可控性與安全性: 提供客觀量化指標,輔助麻醉醫生做出個體化用藥決策。
指導特殊人群麻醉: 對老年、兒童、肝腎功能不全、危重癥等藥物代謝動力學易變的人群尤為重要。
評估鎮靜深度: 在重癥監護病房(ICU)監測深度鎮靜患者(如使用呼吸機時)的鎮靜水平。
研究工具: 用于研究麻醉藥物的作用機制和不同麻醉方案的效果。
三、 核心原理
麻醉深度監測儀主要基于分析腦電圖及其衍生信號。基本原理是:
信號采集: 通過粘貼在患者前額的特制傳感器(電極片)采集原始腦電信號。
信號處理: 設備內置的處理器對原始EEG信號進行復雜的放大、濾波(去除干擾如肌電、電刀噪聲)、數字化處理。
特征提取與分析: 應用特定的算法對處理后的腦電信號進行分析,提取能反映大腦活動狀態的特征:
時域分析: 波形振幅、頻率。
頻域分析: 將EEG分解為不同頻率段的功率(δ, θ, α, β波)。
時頻分析: 分析頻率成分隨時間的變化。
非線性動力學分析: 如熵(Entropy)、雙頻譜指數(Bispectral Index, BIS)的核心算法。
指數計算與輸出: 將提取的特征綜合計算成一個(或一組)易于理解的無量綱指數(如BIS值、熵指數、Narcotrend指數等),范圍通常在0-100之間,數值越低代表麻醉深度越深(腦抑制程度越高)。
顯示與報警: 將計算出的指數值、原始EEG波形(或簡化波形)、信號質量指數(SQI)等實時顯示在屏幕上,并可根據設定閾值報警。
四、 主要技術/指數類型(主流技術)
雙頻譜指數:
90-100:清醒狀態。
70-90:輕度鎮靜。
60-70:中度鎮靜/深度鎮靜。
40-60:全身麻醉的理想范圍(降低知曉風險,避免過深)。
<40:深度抑制狀態(爆發抑制或等電位線風險增加)。
0:等電位線(無腦電活動)。
代表設備: Covidien/Medtronic 的 BIS Monitor。
原理: 是應用最廣泛的技術。其核心算法結合了EEG的功率譜分析、雙頻譜分析(測量不同頻率腦電波之間的相位耦合關系)和時域分析。雙頻譜分析對反映麻醉藥物引起的腦電非線性變化特別敏感。
輸出: BIS值 (0-100)。一般認為:
特點: 臨床研究數據最豐富,有大量證據支持其在降低知曉風險方面的有效性。傳感器通常有4個電極(額-顳)。
熵指數:
80-100:清醒/輕度鎮靜。
60-80:中度鎮靜。
40-60:全身麻醉目標范圍。
<40:深度抑制。
狀態熵: 主要分析較低頻率(0.8-32 Hz)的EEG信號,反映皮層狀態,對鎮靜/麻醉深度敏感。
反應熵: 分析較寬頻率范圍(0.8-47 Hz),包含更高頻的肌電成分,能更快地反映傷害性刺激(如切皮)引起的皮層下活動變化(覺醒反應)。
代表設備: GE Healthcare 的 Entropy Module (如Datex-Ohmeda S/5)。
原理: 基于信息論中的“熵”概念,衡量EEG信號的規則性或可預測性。清醒時EEG復雜不規則(熵值高),麻醉加深時EEG趨于規則同步(熵值低)。
輸出: 狀態熵和反應熵 (0-100)。數值意義與BIS類似:
特點: 提供兩個互補參數,反應熵能更快地指示覺醒反應。傳感器通常為3個電極(額-額)。
Narcotrend指數:
代表設備: MonitorTechnik 的 Narcotrend Monitor。
原理: 基于傳統的EEG分級系統(A-F級),應用模式識別和自動分類算法,將EEG信號歸類到從A(清醒)到F(深度抑制)的多個階段,并轉換為一個0-100的指數。
輸出: Narcotrend指數 (0-100) 和 Narcotrend分級 (A-F)。指數值與BIS/熵類似。
特點: 提供更詳細的EEG分級信息,可能在某些臨床場景(如神經外科)有優勢。
其他技術:
患者狀態指數: 曾用于PSI監測儀。
腦狀態指數: 曾用于CSI監測儀。
聽覺誘發電位指數: 通過分析聽覺刺激誘發的腦電反應(AEP)來計算指數,受肌肉松弛藥影響小,但操作稍復雜,應用不如EEG衍生指數廣泛。
五、 主要監測參數與顯示信息
核心指數: BIS值 / 狀態熵(SE) / 反應熵(RE) / Narcotrend指數(NI) - 實時數值及趨勢圖。
原始腦電圖: 顯示處理后的EEG波形,供專業人員直接觀察。
頻譜圖/密度譜陣: 直觀顯示不同頻率腦電活動的功率隨時間的變化。
爆發抑制比: 指示EEG出現爆發抑制模式的比例(高比例代表深度抑制)。
信號質量指數: 指示當前EEG信號的質量和可靠性(電極接觸不良、干擾等會導致SQI低)。
肌電圖: 一些設備(如熵模塊)會顯示肌電活動水平(EMG, 單位dB或%),過高提示鎮痛不足或即將蘇醒。
報警信息: 指數超過設定閾值(如BIS<40或>60)、電極脫落、信號質量差等。
六、 臨床應用
全身麻醉: 核心應用場景,指導靜脈和吸入麻醉藥的滴定。
深度鎮靜: 如心臟電復律、內鏡診療(如ERCP)、介入手術等。
ICU鎮靜監測: 評估機械通氣患者的鎮靜深度,指導鎮靜藥物使用。
特殊手術: 心臟手術、神經外科手術(需要特定腦狀態)、術中喚醒手術。
特殊人群:
老年患者: 對麻醉藥敏感,易發生循環抑制和蘇醒延遲。
兒童: 需使用兒童專用傳感器和算法(部分設備支持)。
危重患者/肝腎功能不全者: 藥代動力學改變顯著。
有術中知曉史或高風險患者。
使用肌松藥的患者: 無法通過體動判斷麻醉深度,監測尤為重要。
七、 優點
提供客觀量化指標: 彌補了傳統體征(血壓、心率、體動)判斷麻醉深度的主觀性和滯后性。
顯著降低術中知曉風險: 有大量循證醫學證據支持(尤其是BIS)。
優化麻醉管理: 減少麻醉藥物用量,縮短蘇醒和拔管時間,可能改善術后恢復質量。
提高麻醉安全性: 避免過深麻醉帶來的循環呼吸抑制風險。
個體化用藥: 適應不同患者對麻醉藥的敏感性差異。
趨勢記錄: 提供麻醉過程的趨勢記錄,可用于術后回顧和分析。
八、 局限性與挑戰
并非直接測量“意識”: 指數反映的是大腦皮質的電生理抑制狀態,是意識的替代指標而非意識本身。不能100%杜絕知曉。
算法依賴性與專有性: 不同設備使用不同算法和指數,數值范圍和意義不完全相同,不能直接比較。
干擾因素:
電干擾: 電刀、體外循環機、神經監測設備等強電磁干擾。
生理干擾: 低體溫、低血糖、嚴重腦缺血/損傷、某些神經系統疾病(癲癇)、極端年齡(早產兒、超高齡)可能影響準確性。
藥物影響: 氯胺酮、氧化亞氮(笑氣)可能使指數值與實際深度不符;肌松藥不影響EEG指數本身,但掩蓋了體動體征。
傳感器/電極問題: 電極片接觸不良、脫落、導電膏干燥、位置不當會導致信號差或讀數不準。
滯后性: 指數變化相對于麻醉藥物血藥濃度變化和臨床狀態變化有一定延遲(通常幾十秒到數分鐘)。
成本: 設備購置、耗材(電極片)增加醫療成本。
解讀需要專業知識: 需要結合臨床情況解讀數值,不能完全依賴單一數字。
九、 使用注意事項
正確放置傳感器: 嚴格按照說明書要求清潔皮膚、粘貼電極片(位置、方向)。
確保良好信號質量: 觀察SQI和原始EEG波形,排除干擾。避免電極放置在疤痕或毛發過多處。
理解指數意義與范圍: 熟悉所用設備指數的定義、正常范圍和目標值設定。
結合臨床綜合判斷: 麻醉深度監測儀是輔助工具,必須結合患者的生命體征(血壓、心率、呼吸)、手術刺激強度、麻醉藥物用量、肌松程度等綜合評估麻醉深度。切勿僅依賴單一指數。
設定合理報警閾值: 根據手術階段和患者情況設定報警上下限。
特殊人群與藥物注意: 了解所用設備在特殊人群(兒童、老人)和特殊藥物(氯胺酮、笑氣)下的局限性。
定期維護與校準: 確保設備正常工作。
十、 發展趨勢
多模態監測融合: 結合EEG指數、誘發電位(AEP)、自主神經系統活動指標(心率變異性、瞳孔測量)等,提供更全面的麻醉深度和傷害性感受(鎮痛需求)評估。
閉環靶控輸注: 將麻醉深度監測儀與TCI泵連接,根據實時監測指數自動調整麻醉藥輸注速率,實現真正的“閉環麻醉”。
人工智能應用: 應用AI算法更精準地識別EEG模式,預測麻醉事件(如知曉風險、蘇醒時間),提供決策支持。
無創/微型化傳感器: 開發更舒適、便捷、抗干擾能力更強的傳感器。
個體化算法優化: 根據患者基礎EEG特征調整算法,提高個體化精度。
成本效益優化: 降低設備與耗材成本,促進更廣泛應用。
擴展應用: 在腦功能監測(如腦缺血、譫妄預測)、睡眠研究等領域的應用探索。
十一、 總結
麻醉深度監測儀是現代麻醉學的重要進展,通過分析腦電活動提供反映麻醉深度的客觀指數。它在降低術中知曉風險、優化麻醉藥物使用、提高麻醉安全性和促進個體化管理方面具有顯著價值,尤其對高風險患者和復雜手術至關重要。然而,它也存在局限性(非直接測量意識、受干擾、算法依賴性等),必須作為臨床綜合判斷的輔助工具來使用,而非唯一依據。隨著技術的進步(多模態融合、AI、閉環麻醉),麻醉深度監測將朝著更精準、更智能、更便捷的方向發展,進一步提升圍術期患者的安全與舒適。
注: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