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定義與核心功能
血液流變動態分析儀(也稱為血液流變儀、血流變儀或旋轉式粘度計)是一種專門用于測量和分析血液及其組分(主要是血漿)流變學特性的精密醫學檢驗儀器。
核心功能: 定量測定血液在不同切變率(剪切速率)下的粘度,這是反映血液流動性和粘滯性的關鍵指標。高級儀器還能測量其他流變參數,如紅細胞聚集性、變形性、屈服應力、觸變性等。
2. 核心測量原理 - 旋轉粘度法
核心概念: 利用同軸圓筒或錐板的幾何結構。
工作過程:
控制轉速型: 儀器測量維持設定轉速所需的扭矩(應力)。
控制應力型: 儀器測量施加設定扭矩后轉子達到的轉速(切變率)。
樣品加載: 將抗凝全血或血漿樣本注入儀器測量杯(外筒)中。
轉子旋轉: 一個精密的轉子(內筒或錐體)浸入樣本中。
施加剪切力: 轉子以精確控制的速度(轉速) 旋轉,或在精確控制的扭矩(應力) 下旋轉。這就在樣本內部產生了剪切力。
測量阻力: 血液的粘滯性會對轉子的旋轉產生阻力。
計算粘度: 根據牛頓粘性定律或非牛頓流體的相應模型,儀器內部的軟件利用測得的扭矩(應力)和轉速(切變率)以及幾何尺寸參數,計算出表觀粘度。
動態/多切變率測量: 現代血液流變儀的關鍵優勢在于能在多個不同的切變率下進行測量。這非常重要,因為血液是一種典型的非牛頓流體,其粘度會隨著切變率(血流速度)的變化而變化:
高切變率(模擬動脈/快速血流): 紅細胞變形、解聚,粘度降低。
低切變率(模擬靜脈/微循環/慢速血流): 紅細胞容易聚集形成緡錢狀,粘度顯著升高。
溫度控制: 測量通常在嚴格控制的溫度(通常是37°C,模擬人體溫度)下進行,因為溫度對粘度影響很大。
3. 主要測量參數與意義
全血粘度:
高切粘度: 主要反映紅細胞的變形能力。變形性好則高切粘度低,有利于微循環灌注。
中切粘度: 綜合反映紅細胞變形性和聚集性。
低切粘度: 主要反映紅細胞的聚集性。聚集性強則低切粘度高,血流阻力大,易形成血栓。
血漿粘度: 主要取決于血漿中大分子物質(如纖維蛋白原、球蛋白、血脂) 的濃度。血漿粘度升高會增加全血粘度。
紅細胞壓積: 儀器常能直接測量或需要輸入。紅細胞數量是影響全血粘度的主要因素。
衍生參數(高級儀器):
紅細胞聚集指數: 通常用低切粘度與高切粘度的比值或特定公式計算,定量評價紅細胞聚集程度。
紅細胞變形指數: 通常用高切粘度或特定公式計算,評價紅細胞通過毛細血管的能力。
卡松粘度 & 卡松屈服應力: 描述血液作為塑性流體開始流動所需的最小應力(屈服應力)以及極高切變率下的理論粘度極限(卡松粘度),反映血液克服聚集啟動流動的難易程度。
觸變性: 測量血液粘度隨時間(在恒定切變率下)或隨切變率變化(升速/降速掃描)的特性,反映血液結構的恢復和破壞動力學。
4. 儀器主要組成部分
測量系統: 核心部分,包括測量頭(內含精密軸承、扭矩傳感器)、轉子(錐體或圓筒)、測量杯(樣品杯)、溫控裝置。
驅動與傳感系統: 精密電機驅動轉子旋轉,高精度傳感器測量扭矩和轉速。
溫控系統: 保證測量在恒定溫度(通常37°C)下進行。
清洗系統: 自動或手動清洗管路和測量杯,防止樣本交叉污染。
進樣系統: 手動或自動進樣。
計算機控制系統與軟件: 控制儀器運行,設置測量程序(切變率范圍、掃描方式等),采集數據,進行計算分析,顯示和輸出報告。
5. 關鍵性能參數
切變率范圍: 覆蓋范圍越廣(通常從接近0.1 s?1到1000 s?1),越能全面反映血液的非牛頓特性。
測量精度與重復性: 對粘度測量的準確性至關重要。
溫度控制精度與穩定性: 通常要求±0.1°C或更高。
樣本量: 通常需要0.8-2mL全血。
測量時間: 單樣本多切變率測量通常需要幾分鐘。
自動化程度: 包括自動進樣、自動清洗、批量檢測能力。
6. 臨床應用與意義
血液流變學檢測(主要依靠血液流變動態分析儀)在臨床醫學中具有重要價值:
評估微循環障礙: 高粘度、高聚集性是導致微循環血流淤滯、組織缺血缺氧的重要因素。
心腦血管疾病:
風險預測與篩查: 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腦梗塞、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等患者常伴有血液流變學異常(高粘、高聚、低變形)。
輔助診斷: 作為反映血液流動性狀態的指標。
療效監測與預后判斷: 觀察藥物(如抗血小板、降脂、改善微循環藥物)或治療手段對流變學異常的改善情況。
代謝性疾病: 糖尿病患者的血液常呈高粘、高聚狀態,與并發癥(如視網膜病變、腎病、血管病變)相關。
血液系統疾病: 如紅細胞增多癥(粘度顯著升高)、鐮狀細胞貧血(變形性極差)、某些白血病等。
腫瘤: 部分腫瘤患者存在高凝高粘狀態。
外科手術與創傷: 評估血栓形成風險。
中醫血瘀證研究: 是中醫“血瘀證”重要的微觀客觀化指標之一。
藥物研究: 評價藥物對血液流變性的影響。
7. 優勢與局限性
優勢:
能動態、多切變率地測量血液粘度,更符合生理/病理狀態。
可提供除粘度外的多種重要流變學參數(聚集性、變形性等)。
是研究血液流動性和粘滯性的金標準方法之一。
局限性:
操作相對復雜,對樣本處理(抗凝、靜置時間)、儀器校準和維護要求高。
結果受多種因素影響(溫度、抗凝劑、樣本放置時間、紅細胞壓積等),需標準化操作。
單一的血流變指標診斷特異性不高,需結合其他臨床檢查和指標綜合判斷。
儀器價格相對較高。
8. 發展趨勢
更高精度與自動化: 提高檢測效率和結果可靠性。
更寬切變率范圍與更復雜測量模式: 更深入表征血液流變行為。
微流控技術應用: 開發小型化、便攜式、低樣本量的檢測平臺,可能用于床旁檢測。
多參數整合: 與其他血液學參數(如凝血功能、血常規)檢測整合。
標準化與規范化: 推動行業標準建立,提高結果可比性和臨床價值。
大數據與人工智能: 結合臨床數據,挖掘血流變參數在疾病預測、分型、個性化治療中的潛力。
總結
血液流變動態分析儀是揭示血液流動與粘滯特性奧秘的關鍵工具。它通過旋轉粘度法,在模擬生理切變率范圍內動態測量血液粘度,并衍生出紅細胞聚集性、變形性等重要參數。這些參數為評估微循環狀態、輔助診斷和監測心腦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等多種疾病提供了獨特的視角,是臨床血液流變學檢驗的核心設備。隨著技術的進步,它正朝著更高精度、更高自動化、更深入表征和多技術融合的方向發展,以期為臨床提供更有價值的血液流動性信息。
注: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