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模式顯威力:行政后勤績效10%難點解析與破局之策
秦永方 譽方醫管創始人/譽方智數首席顧問
提示:醫院經濟壓力山大下,績效敏感度和關注度日高,行政后勤"平均績效"成為醫務人員眾矢之的,醫院管理者面臨較大的壓力,醫院管理難度挑戰大增,既需要調動一線醫務人員的積極性,又要調動行政管理人員的積極性,如何均衡成為擺在一員管理者面前繞不過去的"坎"。三明醫改模式成為"救星",10%績效總控,推行中有"五大難點"要理清。
三明醫改以"三醫聯動"為核心,通過"541薪酬分配制"重構醫院收入結構:醫生團隊占50%、護理藥劑占40%、行政后勤占10%。然而,這一比例在推行過程中遭遇多重阻力。據調研,全國83%的三級醫院行政后勤成本占比超過15%,部分醫院甚至高達25%,與三明模式要求的10%存在顯著差距。
一、行政后勤績效10%推行的"五大核心難點"
(一)人員配置超標與績效總額矛盾
國家衛健委《公立醫院成本核算規范》劃分的42個行政后勤科室中,多數醫院存在"臨時科室膨脹"現象(如三甲評審辦、滿意度辦等)。原衛生部《綜合醫院組織編制原則》規定的行政工勤人員占比28%-30%已突破,實際占比達35%-40%。醫院普遍缺乏三定方案,導致行政后勤人員超編。
(二)平均主義績效模式的路徑依賴
采用"一線人員50-80%平均績效"的分配方式,導致行政后勤績效高于部分臨床科室。
某醫院行政人員平均績效1.2萬元/月,而住院護理平均績效僅0.9萬元/月。加之,缺乏量化考核工具,大多醫院仍采用主觀評價,或360度評估流于形式無差異區分,導致行政后勤績效與實際工作關聯度不高。
(三)管理崗位的虹吸效應
行政后勤管理干部績效系數與于專業崗位倍率系數差異太大,只要有了管理職務,無論工作優劣,都可以獲得較高的績效,導致"官多兵少"現象。
(四)歷史遺留問題的解決困境
1. 退居二線領導績效:例如某醫院退居二線院領導不上班依然可以拿到較高的績效,占行后績效比很高。
2. 不上班老員工:歷史原因造成的長期離崗人員仍享績效。
3. 編制身份差異:同崗位編內人員與比編外人員績效差異大,編內人員當領導,編外人員干活,引發體制性矛盾。
(五)科室價值評估體系缺失
醫院未建立行政后勤科室價值評估模型,行政管理崗位價值不能充分體現在績效方面,只是稍微有點差異而已。
二、破局策略:基于三明經驗的"五維攻堅法"
(一)構建動態定編模型
實施路徑:
1. 采用"民主評議法"確定基礎編制。譽方醫管辭使用因素分析法,組織評委評價,結合管理層級賦予不同的評價權重,引入高斯函數去掉最高最低,確保評價公平合理。
2. 引入"工作量飽和度測算":譽方醫管通過采用區域工作量比對法,借用醫院等級評審指標等工具量化行政工作。
3. 建立"彈性編制池":譽方醫管參照人均門診負擔、住院床日負擔,結合科室價值系數等業務量動態調整。
(二)創新績效分配機制
三明升級版方案:
1.分層分類設計:
戰略型部門:績效系數1.2-1.5
運營型部門:績效系數1.0-1.2
保障型部門:績效系數0.8-1.0。
(三)管理崗位價值重構
改革舉措:
1. 推行"管理責任積分制":將管理績效與績效國考檢測指標或科室運營指標掛鉤。
2. 實施"管理職數控制":按床位數核定管理崗位。
3. 建立"能上能下"機制:試點管理崗位競聘制,設立內部人員"周轉池"。
(四)歷史問題分類解決
差異化方案:
1. 退居二線領導:采用"顧問制"替代實職,績效按原標準一定比例發放。
2. 不上班人員:啟動"返崗培訓計劃",3個月內未返崗者停發績效。
3. 編制差異:推行"同崗同酬"試點,編內外績效差距控制。
(五)建立智能評估系統
技術賦能:
1. 開發行政后勤管理系統:采集工作量數據。
2. 引入平衡計分卡(BSC):從財務、客戶、流程、學習四個維度構建指標體系。
3. 建立360度動態評估平臺:實現月度評分、季度反饋、年度調整的閉環管理。
三、實施保障:構建改革生態體系
1、政策賦能
地方政府出臺《公立醫院行政后勤編制管理辦法》。
2、技術支撐
醫院制定詳細的行政后勤管理系統,對各部門的工作進行評價。
3、第三方輔導
引入第三方,對行政后勤人員編制、科室價值及崗位價值評估、績效預算、績效考核等全面設計。
結語:三明模式行政后勤績效10%的推行,本質上是醫院運營管理的"二次革命"。它要求管理者突破傳統路徑依賴,通過技術賦能實現精準考核,通過機制創新破解利益僵局。正如三明醫改操盤手詹積富所言:"改革不是請客吃飯,需要壯士斷腕的勇氣。"在這場變革中,唯有堅持"臨床優先、績效導向、技術支撐"三大原則,方能實現醫院高質量發展的終極目標。
注: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