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下,內地與香港醫療服務體系的深度融合和相互借鑒具有重要現實意義。香港人均預期壽命達85.5歲(女性89.6歲),已連續7年蟬聯全球榜首。作為全球最長壽地區,其醫療體系成就和模式值得深入探究。而內地經過多年醫改,已建成覆蓋超過近14億人口的基本醫療保障網,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醫療保障模式。雖然兩地的醫療體系植根于不同的歷史、社會、經濟、文化等背景,但兩地都面臨著人口老齡化的嚴峻挑戰,都需要結合自身的醫療服務體系特點,在加強交流協作中找到一條以人民健康為核心的道路。幾乎所有醫療服務體系都有三個核心問題:誰服務、誰出錢、服務誰。本文就從這三個核心問題談談彼此的不同和啟示,期望在全國推進三明醫改的過程中,有所啟發和收獲。
1 誰服務:醫學人才培養體系比較
1.1 內地:"平民"教育與臨床實踐并重
內地人口數量、分布,以及各地域之間文化、民族、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加上人民當家作主的基本制度,導致內地醫學人才培養難以走少數精英化的模式,需要走多數平民化的道路。內地醫學教育規模龐大,分布在全國各地,幾乎每個省都有自己的醫學院校,基本上包含有西醫和中醫類醫學院校,一些自治區還有自己藏醫、蒙醫等傳統醫學特色學校。全國擁有百余所醫學院校,年培養量超過60萬醫學生,采用多元化的培養路徑。2013年起全面實施"5+3"模式(5年本科教育+3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為基層醫療機構輸送了大量醫學人才。內地醫生晉升體系與職稱評定緊密掛鉤,從住院醫師到主任醫師需要經過嚴格的臨床能力評估和科研論文要求的考核,晉升路徑較長(本科畢業后約需10年才能申請副高職稱)。
在薪酬結構上,內地醫生固定薪酬占比和絕對值、相對值明顯低于香港。據統計,內地醫院醫生的固定薪酬僅占總收入的20%~30%,其余70%~80%來源于績效激勵機制,基本上實行"多勞多得""優勞優得"原則。這種薪酬設計能夠提高醫務人員服務積極性,但也可能導致過度醫療問題。
1.2 香港:"精英"教育與專科深度培訓
香港的醫學教育體現了高度精英化的特征。全香港僅有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兩所醫學院培養醫生,入學競爭極為激烈,只有中學成績最頂尖的學生才能進入醫學院。醫學生畢業后需接受嚴格的分層臨床培訓:首先完成1年實習醫生(Houseman)培訓;接著進入6年專科培訓階段(Medical Officer),前三年在大內科或大外科輪轉并通過專業考試,后三年進行專科深化訓練,最終經過至少10年臨床實踐才能晉升顧問醫生(Consultant)。這一路徑確保了醫生的高度專業化,但也因培訓周期長而限制了醫生供給數量。
專科醫師培養由香港醫學專科學院統一管理,設有15個分科學院,涵蓋麻醉科、社會醫學、急診科等專科。培訓采取"雙階段"模式:2~4年基礎專科訓練后需通過分科學院中期考試,再經2~4年高等專科訓練并通過終期考試,整個專科醫師培養不少于6年(部分專業需7年)。這種標準化培訓體系使香港醫生具備了國際認可的臨床能力,同時香港醫管局定期安排醫生赴歐美交流學習,保持醫療技術與國際前沿同步。
1.3 人才培養比較分析與啟示
兩地在醫學人才培養上形成了鮮明對比。內地實施"平民規模教育",注重臨床實踐能力培養,但培訓標準在不同地區間存在差異;香港采取"精英深度培養"模式,確保醫生專業水準但供給有限。香港模式帶來的啟示是嚴格的專科培訓制度和透明晉升機制有助于保障醫療質量;而內地"5+3"規范化培訓的全面推廣為基層醫療提供了人才基礎,其經驗值得香港在擴大醫生供給時參考。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醫生的社會認可度和職業尊嚴明顯較高,這與其嚴格的準入標準和持續的職業教育密不可分。內地可借鑒香港的持續專業發展(CPD)制度,強化醫生的終身學習機制;同時參考香港醫專院的專科認證體系,完善內地的專科醫師制度。而香港也可適當擴大醫學教育規模,并考慮引進內地優秀醫學畢業生緩解醫生短缺問題。目前香港已修訂《醫生注冊條例》,允許符合資格的非本地培訓醫生通過特別注冊途徑在公立醫療機構執業。近年來內地與香港在醫學資格互認方面取得突破。2023年香港承認了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6所內地高校的10項醫科資格,為粵港澳大灣區醫療人才流動創造了條件。
2 誰出錢:基金保障投入模式比較
2.1 內地: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
內地建立了全球最大的基本醫療保障網,參保率超過95%,形成了基本醫保為主、大病保險為輔、醫療救助托底的多層次保障體系。但不同于香港的高補貼模式,內地個人醫療支出占比仍達34%,尤其是醫保目錄外的新技術、新藥品,幾乎全部由個人支出,且絕對金額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長。在支付機制上,內地醫保實行DRG/DIP支付,"錢隨病人走"的定點報銷制度,既覆蓋公立醫院也納入符合條件的民營醫療機構,促進了服務供給多元化。
在資金使用效率上,內地醫院面臨著運營平衡的壓力。政府補貼僅占公立醫院收入的10%,醫院需要"自負盈虧",尤其是醫務人員的績效收入要依賴于醫院的醫療收入,這導致醫院必須兼顧醫療質量與經濟效益。同時,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持續推進,從按項目付費轉向按病種(DRG/DIP)、按人頭付費等預付制模式,旨在控制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值得注意的是,人口結構的變化,使得內地醫保基金也面臨支出壓力,會影響到整個公立醫療體系的管理模式和方式。
2.2 香港:高福利醫療補貼制度
香港建立了全球罕見的高福利醫療補貼體系,政府承擔了公立體系95%的醫療支出,患者自付比例極低。普通科門診僅需45港元,專科門診100港元,住院每日120港元(含所有檢查、手術和藥品費用),慢性病藥物統一收費10港元/種(提供3個月藥量)。這種制度確保了"沒有人因沒錢而無法獲得治療"的核心價值,但同時也帶來了公共醫療資源緊張和輪候時間過長的問題。
在整體投入上,香港醫療支出約占GDP的5%~6%,近年來已升至7%,其中公私營比例約為4:3。香港醫管局統一管理43家公立醫院和醫療機構,采用七大醫療聯網的區域化管理模式,每個聯網內實現分級診療和資源共享。這種體系雖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但也面臨人口老齡化的挑戰--香港成年人中近30%患高血壓,10%~11%患糖尿病,慢性病負擔持續加重。為緩解公立系統壓力,香港2019年推出"自愿醫保計劃",要求保險公司保證續保至100歲且不因健康狀況單獨調整保費。該計劃目前已有130萬-150萬港人購買,成為民營醫療的重要支付方。此外,香港通過高薪養廉策略確保醫生專業操守,公立醫院醫生薪酬約80%用于人力支出,而內地這一比例僅40%。
2.3 基金保障比較分析與啟示
兩地在醫療籌資上呈現明顯差異:內地采取多元籌資模式,強調個人責任與醫保保障相結合,但患者負擔相對較重。香港實行高福利補貼政策,突出醫療公益性,但面臨財政可持續性挑戰;香港經驗表明,大幅降低患者自付比例能有效提升醫療可及性,特別是對慢性病管理的積極影響--香港高血壓等慢性病控制率位居全球前列。而內地醫保的"廣覆蓋"成就也為香港提供了擴大保障范圍的參考。對香港的啟示是應適當增加基層醫療投入--目前香港基層服務主要由私營診所提供(占門診量70%),但服務質量不均衡。對內地而言,可參考香港的藥品定價機制(統一低價)和薪酬保障制度,降低醫生對績效收入的依賴,減少過度醫療傾向。同時,香港"自愿醫保"的發展經驗也為內地商業健康保險提供了借鑒。
3 服務誰:患者就醫流程比較
3.1 內地:自由就診與醫保引導
內地患者享有較大的就診自主權,可自由選擇基層機構或直接前往三甲醫院就診。醫保報銷政策通過差異化支付比例引導患者下沉基層(基層報銷比例通常比三級醫院高10~20個百分點),但效果有限,大醫院仍然人滿為患。這種自由就診模式導致優質醫療資源過度集中,全國知名醫院如北京協和醫院、四川華西醫院等日門診量超過萬人次,而基層醫療機構利用率不足。
在跨境就醫方面,內地為港澳居民提供了便利化安排。自2020年《港澳臺居民在內地參加社會保險暫行辦法》實施以來,港澳居民可平等參加城鄉居民或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享受同等待遇。政策實施5年來,港澳臺人員在職工醫保中的參保人數增長1.6倍,居民醫保參保數量增幅更大。部分大灣區城市還設立了港澳居民服務窗口,提供粵語導醫服務,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等機構還與香港建立了跨境轉診通道。
3.2香港:分級轉診與公私分明
香港實行強制性分級診療制度,患者必須首先到政府診所或家庭醫生處就診,經評估確需專科服務時,由基層醫生開具轉介信才能預約公立醫院專科門診。這種制度雖然保障了醫療資源合理配置,但也導致輪候時間過長的問題:非急診患者等候心臟科門診平均需1年,白內障手術需排隊5年,MRI檢查輪候時間甚至長達數年。急診服務采用四級分診制,根據病情危急程度分為危急(立即處理)、緊急(2小時內)、次緊急(4~6小時)和非緊急(6小時以上)。
香港的公私醫療分工明確。公立醫院承擔了82%的住院服務,但僅占門診量的30%;而私營機構提供了70%的門診服務,但住院占比僅18%。這種分工源于支付能力差異--公立住院每日僅120港元,而私家醫院住院費則需2500港元/天以上。香港通過嚴格監管保障民營醫療機構醫療質量,民營醫院醫生需在公立醫院工作滿8年才能執業,且受廉政公署監督,違規開藥最高可判監禁7年。
3.3患者就醫流程比較分析與啟示
兩地在患者就醫流程上形成強烈反差。內地采取自由就診模式,尊重患者選擇卻導致資源配置失衡。香港實行強制分級轉診,保障了體系效率但犧牲了患者選擇權。香港經驗表明,嚴格的首診分流制度能有效避免大醫院"看小病"的資源浪費;而內地醫保支付差異化的做法也為香港優化公私分工提供了參考。目前香港雖有90%住院由公立承擔,但公立門診輪候時間長、服務質量不如私營的問題突出。對內地而言,亟須強化基層醫療能力建設,推廣家庭醫生簽約制度,并借鑒香港的醫藥分離機制(診所診斷、藥房配藥)。同時,兩地可在大灣區推進就醫結算一體化,目前港澳居民已可在內地參加醫保并享受異地就醫直接結算。
4 不同醫療服務體系對兩地的啟示建議
4.1對內地的啟示
完善醫學教育,強化專科培訓:內地應進一步規范住院醫師培訓標準,提高臨床實踐能力評估權重,建立全國統一的專科醫師認證體系。參考香港醫專院的15個分科學院模式,在內地優勢醫療區域設立專科培訓示范基地。同時改革醫生薪酬制度,提高固定工資占比,降低績效獎勵依賴,使醫生收入與服務質量而非數量掛鉤。建立符合醫療行業特點的薪酬正常增長機制,提升職業吸引力。
4.1.1健全分級診療,重構就醫秩序:內地亟須構建有效的分級診療制度,可借鑒香港強制性轉診機制,探索"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就醫模式。強化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內涵,賦予家庭醫生資源調配權,使其成為居民健康的"守門人"。同時優化醫保支付政策,大幅提高基層就診報銷比例,對未經轉診直接赴大三甲醫院看普通門診的患者設置自付比例浮動機制。
4.1.2降低患者負擔,優化支付制度:針對個人醫療費用負擔較重問題,可參考香港的基本藥物補貼制度,對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常用藥實行統一低價供應。擴大藥品和高值耗材集中帶量采購范圍,建立醫保藥品支付標準與采購價格協同機制。同時深化支付方式改革,推廣DRG/DIP預付制,引導醫療機構主動控制成本。探索建立重大疾病醫療補充保險制度,防范災難性醫療支出風險。
4.1.3深化跨境融合,推進灣區銜接:在大灣區框架下,應進一步打破醫療制度壁壘。擴大港澳居民參保范圍,允許在大灣區居住的港澳居民以靈活就業身份參加職工醫保;推動醫療記錄互聯互通,在深圳、珠海等口岸城市建立跨境醫療信息共享平臺;設立粵港澳聯合醫療認證機構,推動醫師資格和藥品審批互認。同時支持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等機構深化"港式醫療"服務模式,為內地醫療改革提供參考。
4.2對香港的啟示
4.2.1擴大醫生供給,深化大灣區合作:面對人口老齡化和醫生短缺的雙重壓力,香港應積極拓展醫學教育規模,探索設立第三所醫學院的可能性。同時深化與內地高水平醫學院合作,擴大承認內地醫科資格的范圍,吸引更多優秀醫學生來港執業。目前香港已承認內地6所高校的10項醫科資格,這一舉措應繼續擴大。此外,可建立大灣區聯合培訓基地,在香港與深圳、廣州等地共建臨床培訓中心,實現師資共享和學員交流。
4.2.2強化基層醫療,優化公私分工:針對基層服務短板,政府應增加對社區醫療中心的投入,推廣"地區康健中心"模式,為慢性病患者提供綜合管理。同時完善政府購買私營服務機制,將符合資質的私營診所納入公共醫療補充體系,為低收入群體發放醫療券購買私營服務。學習內地醫保對基層醫療的報銷傾斜政策,激勵患者首診在社區,如對經基層轉診的患者給予更高報銷比例。
4.2.3創新長者醫療,發展銀發經濟:面對超老齡化挑戰,香港需專門規劃長者醫療服務體系。可設立老年醫學中心,整合慢性病管理、康復護理和安寧療護服務;推廣"居家安老"支持計劃,通過遠程醫療和上門服務降低長者就醫障礙;試點"醫養結合"模式,借鑒深圳等地經驗,在養老機構嵌入醫療服務站點。同時發展銀發經濟產業鏈,鼓勵私營機構開發適老化健康產品和服務。
5.結語
醫療的本質是尊重生命、促進健康。無論制度如何設計,都應回歸"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根本宗旨。香港堅守的"沒有人因沒錢而得不到治療"的理念與內地"全民健康覆蓋"的目標殊途同歸。在人口老齡化、疾病譜系變化的共同挑戰下,兩地更需增進理解、互鑒共榮,共同構建優質高效、公平可及的醫療服務體系,為居民健康福祉提供堅實保障。
注: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